登录

那么疼,为什么还要自残?

Mar 17, 2025

自残(自伤)在青少年群体中并不少见。中国没有明确的相关数据,但去过医院心理门诊的人应该知道,现在的心理科常年人满为患,以抑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为首的心理疾病更容易导致自残行为。


提到自残,很多人联想到自杀。其实,在很多时候,这些人都没有想过死。但因为自残被视为禁忌话题,自残者的家人朋友,甚至他们本人,都可能对自残有严重误解,从而愈演愈烈,忽视自残的最终后果是走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导致自杀。

 

01 自残的误解


 

误解#1 : 自残是为了博关注

 

大多数青少年会尽力隐藏他们自残的事实。他们对实施自残感到羞耻,对被发现自残感到恐惧。这种羞耻感和恐惧感让他们很难主动寻求帮助。

 

自残是一种应对机制,主要原因包括:自我厌恶、内疚、无助感和抑郁。

 

这些痛苦太过强烈难熬,似乎除了伤害自己,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帮他们忘记痛苦。

 

有些人确实会为了吸引他人注意力而自残,但不是为了“博取关注“,而是一种向对方传达痛苦和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的方式。


误解#2:自残的人很危险

 

提到自残,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极端和疯狂。

 

自残的人往往经历焦虑、抑郁或创伤。他们更倾向于伤害、责怪自己。

 

给他们贴上“极端”或“危险”的标签只会让他们对于自残更加羞耻,不敢求助。

 

误解#3:自残的人都想自杀

 

大部分有自残经历的人表示自己从未想死。


人自残的意图是为了自我保护、释放压力。伤害自己是他们试图应对问题和痛苦的方式。


这种现象类似痛苦转移,严重痛经的人可能深有体会,经常会为了缓解疼痛把自己抓得满腿伤痕


因此,自伤可能是一种让他们继续活下去的方法。


但是,自残的程度可能会升级,甚至出现自杀想法。所以,自残者寻求帮助非常必要。


误解#4 : 没那么多人自残

 

人们对真正的自残了解往往不全面,从而低估了自残行为的普遍性。


自残并不罕见,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里。在美国,15%的青少年有自残行为。


自残包括用头狠狠撞墙、击打自己等等,而大家可能只注意到“割伤”这种明显的自残形式。

 

02 自残的定义


 

 

自残的医学全称为“非自杀性自伤行为” ,简称NSSI(non-suicidal self-injury)。


顾名思义,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不出于自杀意图,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。它涉及到一种极端的情绪释放或惩罚,通常和情绪问题、心理问题有关。

 

03 自残的6大迹象


 

虽然自伤者不会主动向外求助,但依然有一些隐藏迹象是我们可以留意到的。

  1. 即使天气很热,也在所有场合都穿着长袖长裤,以此遮住痕迹。
  2. 看上去哪里都别扭的样子,总在挠、揉或者搓胳膊/腿常见自伤行为中的烫伤、割伤的伤口愈合时都让人感觉异常瘙痒。(注意,这里也可能是霸凌的迹象)。
  3. 行为和情绪快速变化、冲动、强烈且出人意料。
  4. 频繁地对外声称意外受伤:这可能是害怕大家对伤口有所察觉做的掩饰。
  5. 难以与他人相处或直接远离社交
  6. 自称无助、绝望、焦虑、一无是处,或曾经开自残的玩笑——他们可能是认真的。 

 

04 自残的形式


 

  1. 用利器割伤、刮伤或刺伤,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。
  2. 扣抓、破坏伤口
  3. 用火柴、香烟或者烧热的利器灼烧自己。
  4. 在皮肤上刻字或图案。
  5. 击打、撞击、撕咬自己或者撞头。
  6. 用利器刺穿皮肤。
  7. 在皮下嵌入物体。

 

05 自残的常见原因


 

心理障碍:抑郁症、焦虑症、自闭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边缘性人格障碍、神经性厌食症、行为障碍、情绪障碍、性别焦虑症、PTSD。


情绪管理困难:难以控制、表达或理解情绪。比如无用感、孤独感、恐慌、愤怒感、内疚、拒绝感和自我憎恨感。


霸凌:被霸凌和霸凌者可能经历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,促使他们出现自伤行为。

 

06 自残的意图


 

  1. 逃离、解脱巨大的痛苦或焦虑。
  2. 通过身体的疼痛,分散心里的痛苦。
  3. 对自己的身体、感情或生活状况有一种掌控感。
  4. 情感空虚麻木,想要感受一些东西,哪怕是身体上的疼痛。不少重度抑郁症患者表示,在自残时他们的感知好像关闭了,对痛的感知会下降,这其实也是源于情绪的麻木。
  5. 向外界传达内心的感受——压力、痛苦或抑郁。
  6. 自我惩罚的方式,有些患者可能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或行为产生内疚或羞耻感,甚至感到自我厌恶,因此用自伤惩罚自己。

 

06 儿童青少年自残的特征


 

多为轻度:儿童和青少年通常会选择1-2种方式,最常见的是割伤和利器剐。

 

具有故意性、反复性:在同一个位置反复制造伤口。


自残的常见部位:研究显示,儿童和青少年不会对非常敏感的皮肤部位造成伤害,通常会选择容易操作的部位,比如:手掌、手臂和大腿。


隐蔽性: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残行为发生通常比较隐蔽,并会对伤害部位做遮挡,在对自己进行伤害时不会损坏衣物,因此早期不容易识别。

 

07 治疗


 


专家建议,出现任何形式、任何严重程度的自残,都要及时寻求帮助。

 

如果自残行为严重并表达出自杀倾向,心理咨询师可能建议转介给精神科医生。


主要的治疗方法涉及到以CBT认知行为疗法和DBT辩证行为疗法为主的心理疗法,以及严重情况下转介至住院或半住院护理

 

08 家长该怎么做?


 

#1 : 寻求专业帮助

第一步永远是联系权威精神科或心理医生寻求帮助。

 

#2 : 不要在孩子面前慌张

自残的孩子已经产生自我厌弃,对自残行为感到非常羞耻。


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如临大敌、愤怒、失望、惊慌失措,甚至责备孩子不懂事。


如果撞见孩子自残,请调整心情。试着动作、语言轻柔地询问、接近孩子,表示理解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危险物品拿远。 

 

#3 : 列一份清单

具体方法取决于什么让孩子感到舒适平静。比如走出门散散步、呼吸新鲜空气、做饭、泡一杯茶、一起护肤、拼拼图、打电话给朋友、带宠物出去玩、看剧。如果发现方法没用,没有关系,鼓励孩子多多尝试。

 

#4 : 找一个宣泄情绪的方式

鼓励孩子,通过写作、画画、看剧等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。也可以尝试市面上针对这个问题的app,比如秘密星球(secret planet),用户可以把困扰写成一封信,按照类型投递到不同的烦恼星球,或许会收到星球上其他玩家的回信。就算没有回信,app也会以笔友的口吻给用户回信。 

 

#5 : 帮助孩子识别触发因素

帮助孩子认识到哪些情况容易触发自残的想法,在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时提前舒缓自己的情绪。 

 

#6 : 家长学习CBT认知行为家长课

CBT认知行为疗法目前是对于抑郁症、焦虑症等精神心理问题有很好的应对效果。家长来学习,了解常见扭曲思维,帮助孩子看到自己思维的盲区和陷阱。


同时,家长学习如何缓解负面情绪、如何与孩子沟通,及时帮助孩子识别和应对负面情绪,与孩子深度共鸣,缓解孩子的心理问题。

 

订阅我们的⼼理专栏

每周⼀篇⼼理学科普⽂章,养育“⼼质”健康的孩⼦